成长笔记里常有这样的一幕:坐在硬邦邦的凳子上,铺开作业本,笔尖在纸面上发出细小的摩擦声。桌面不平,纸张总是容易翘起,写到一半就要调整位置。窗外的光线不稳,影子不愿停留,像在提醒我写作业不是一次简单的完成,而是一段与身体、心情、时间的纠缠。
我常被座位的硬度困住。脚趾麻木,脊背酸痛,手臂紧贴桌沿,字迹开始歪斜。纸面不支持,笔尖总要找角度,像追逐一个永远跑远的目标。心里像有一只小虫在提醒我:这份作文不是天花板上掉下来的灵感,而是需要一点点耐心与练习。
困境不仅来自身体的疼痛,更来自内心的踌躇。题目往往像一座高墙,让我低头思考到底要写什么、用怎样的语言去打动老师。恐慌与自卑经常交替出现:如果这篇作文被否定,我是否还能继续尝试?我学会把焦虑写进句子里,把不安放在段落之间,让文字替我走完那段路。
我给自己设定微小的目标。每次写完一段就休息一分钟,改变姿势后再继续。把墨水滴落的节奏当作呼吸的节拍。慢慢地,硬邦邦的椅子不再只是一种痛苦,它成了一个提醒:身体的存在与写作的坚持并非对立。

成长的收益不是一次性,而是积累。久而久之,我可以在纸上看到自己的进步:词语更贴近情感,句式更有节奏,结构也更清晰。写作时的痛感交错着温暖的光。
也许成长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转变,而是像这张磨损的桌面一样,留下经年累月的痕迹。坐在硬邦邦的上面写作业作文的困境与坚持,成了我青春里的一段小小篇章。